举象,就是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形象,还原成印象,还原成意象,让语言文字成为一幅幅画面,成为一个个场景,从而使这些画面,这些场景能够深入每个学生的生命世界当中去。
一位老师在讲《诺曼底号遇难记》时,引导学生体会“吼喝”一词时,是这样组织教学的。老师问,你会怎样吼喝?学生试着用吼喝的语气读哈尔威船长的语言。接着老师问同学们,哈尔威船长为什么吼喝呢?学生理解之后,教师做示范,用吼喝的语气来读句子,以课本中的插图,学生进一步明确了此时吼喝的重要作用。此时,学生读哈尔威船长的语言时,便不由自主地做到了“吼喝”。这个小小的教学环节中,教师通过图片,语言渲染等创设情境,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吼喝”;同时,通过示范朗读指导学生学习怎样“吼喝”。通过对“吼喝”一词的举象挖掘教学,一个临危不乱、舍己为人的英雄船长的形象浮现在了学生面前。
造境就是营造环境,创设情境,发掘意境,将语言文字还原成特定的情境、意境、心境,当这样的场景出现的时候,学生们就会有生命在场的感觉。
老师在教《大象的耳朵》时,请一位同学带上大象的卡通头饰,其他三位同学分别带上小鹿、小马、小老鼠的卡通头饰,然后大象,一边走一边问小鹿、小马、小老鼠对话,学生兴趣盎然,进入了动物王国一般。接着,老师问大象,你心情怎么样?扮演大象的孩子说,心中很不安。学进行到这,老师地指导并没有结束导,而是继续“造境”,“大象啊,他又来到了河边,遇到了狐狸,遇到了松鼠,每个人都说你的耳朵怎么是耷拉着的呢?”大象终于不安起来,认为自己的耳朵真的是有毛病了。通过这种教学的方法,指导学生批披文已入境,切身体验文字所描绘的情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