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发展的壮阔征程中,第一书记制度始终是推动变革的关键力量。2025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黎平县考察,对民族地区发展的深切关怀,为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注入强大动力,也再次凸显第一书记制度在新时代乡村发展中的重要价值。
第一书记制度在脱贫攻坚时期成效卓著。自制度实施,无数第一书记扎根贫困乡村,他们肩负使命,勇挑重担,成为脱贫攻坚的主力军。他们深入调研,精准识别贫困对象,制定个性化帮扶策略,为贫困户量身打造脱贫路径;他们积极引入资源,协调各方力量,推动产业发展,让贫困地区拥有了“造血”能力;他们加强基层党建,提升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成为脱贫攻坚的坚强战斗堡垒。通过不懈努力,许多贫困村成功脱贫摘帽,贫困群众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一书记制度为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当下,乡村振兴、全面振兴任务艰巨,第一书记制度的持续推进至关重要。从产业发展看,乡村产业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产业结构单一、技术水平落后、市场竞争力不足等问题普遍存在。第一书记凭借丰富资源和广阔视野,能够为乡村产业发展带来新思路、新技术、新市场,帮助乡村培育特色产业,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产业兴旺。在基层党建方面,部分农村党组织存在软弱涣散、组织力不强等问题,第一书记的派驻能够有效加强党组织建设,提升党员素质,发挥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在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领域,第一书记也能发挥独特作用。乡村生态环境脆弱,需要科学规划和有效保护,第一书记可以引导村民树立环保意识,推动绿色发展,守护乡村绿水青山。乡村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脉,蕴含丰富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部分乡村文化面临失传风险。第一书记能够挖掘和保护乡村文化,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乡村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与活力。
贵州黎平县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第一书记制度的积极作用充分彰显。在产业发展上,第一书记深入调研,结合当地资源优势,推动“两茶一药一畜”主导产业发展,争取实施民生项目,批复产业类项目,带动脱贫户增收致富;用好信贷政策,为群众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加强技术培训,为产业发展注入智慧力量;兑现产业奖补,激发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性;推行以工代赈,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群众家门口务工增收。在基层党建中,第一书记强化党组织建设,提升党组织的引领能力和服务水平,带领村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投身乡村振兴事业。在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方面,第一书记注重挖掘和保护侗族文化,促进侗族大歌等非遗文化传承发展,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秉持“保护为先、利用为基、传承为本”原则,构建长效工作机制,让传统村落焕发生机,实现文化与生态的协调发展。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为充分发挥第一书记制度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需要多管齐下。在选派机制上,要严格标准,选拔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热爱农村工作的优秀干部担任第一书记,确保人选质量;要精准选派,根据不同乡村发展需求,选派具有相应专业背景和工作经验的干部,做到人岗相适。在管理机制方面,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对第一书记工作的监督和考核,激励第一书记积极作为;加强培训指导,定期组织培训,提升第一书记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为其提供智力支持。在保障机制上,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第一书记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政策保障;强化资源保障,协调各方资源,为乡村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加强关心关爱,解决第一书记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让他们安心扎根乡村、服务乡村。
第一书记制度是推动乡村振兴、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我们要深刻认识其重要性,总结经验,创新举措,持续完善和优化第一书记制度,让第一书记在乡村广阔天地大显身手、建功立业,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建设美丽宜居乡村贡献力量。
一审:岑伟萍
二审:文荣梅
三审:罗厚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