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的逻辑起点是“高深知识”,劳动认知影响劳动行为,在劳动教育课上解决劳动认知问题应该是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题中之义。因此,理论教学在大学生劳动课中是不可或缺的部分。高等学校的劳动教育更加强调学生的自觉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外,高校还可以探索课后劳动体验、生活劳动竞赛、创业劳动实践等方式。同时,要防止有“劳”无“教”的现象,高校要在教学内容、课程实施等方面科学规划,关注大学生劳动情感、劳动精神激发,重视劳动态度、劳动意识培养,促进大学生劳动习惯、劳动技能养成。
为把劳动教育深入到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学校将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通识教育、专业课程和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并且,学校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在培养方案中可以设置必修环节,即每学期提供劳动实践岗位与实践活动信息,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愿申请参加,劳动实践完成后由岗位提供单位予以劳动时长认定。实践内容主要围绕日常生活劳动、专业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方面开展。学生在第2-5学期累积完成40小时学校认可的劳动实践活动,即可获得2学分。
大学生都有自己的专业,其专业就是指向未来职业的基础,所以,大学的劳动教育要突出强调与专业相融合。此外,高校需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丰富、拓展劳动教育实施途径,推动形成开放的教学组织模式以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相融合的教育教学形式。这也给高校教学管理和评价提出了挑战。比如,管理方面,高校要加强顶层设计和宏观管理,明确主责部门,协调各教学单位力量,形成校内合力;要围绕创新创业开展劳动教育,注重将劳动教育有效嵌入专业教育之中。评价方面,高校要以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为主,明确评价主体,研究评价方式,注重调动师生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