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找了一位朋友聊天,聊到他女儿不断在测试他的底线,他是否在女儿糟糕透顶还依然爱她。
今天看到道子分享他的一个发现,“关于我虽然不创造价值很糟糕,但你也要接受我,给我爱”的后台逻辑,我突然觉得这个观点怎么跟朋友女儿那么像,她就是利用这套逻辑来测试家长。
道子发现的那个后台逻辑是这样的:所有新意识都有一个新手保护期,这个期间有帮助和照顾,完全接纳,因为新手刚来确实是完全崩溃糟糕的状态。但保护期是有时间限制的,时间一到还是会得不到,必须靠自己创造。结果,新意识白得习惯了就变成至死不渝的寻找当初得到过的那份照顾和保护,而不是认为应该靠自己。最后就越来越惨,越惨就越想找回那份照顾,并坚信有那份照顾。
为什么会觉得像呢?其实不只是朋友女儿是这样,很多孩子都这样,包括我儿子先前的情况也是这样。他们会不断试探妈妈的底线,看妈妈的接纳度有多大。怎么试探呢?让自己变差变糟糕,我明显感觉当年儿子在别人面前表现是非常优秀的,站在我面前就变得很不正常,他会做出一些让我受不了的事情来刺激我,我跟他起争执他就跟我谈条件谈好的条件他又不遵守破坏规矩,最后就会变成他不受任何规矩约束。这在我看来就是我越来越没有底线。也就是说他希望我无论他多糟糕都要全然接纳他,把我当做当初他在新意识保护期时,给他帮助和照顾的对象,对新意识保护期所得的帮助和照顾认为理所当然。
这点其实也对应的人在出生到幼儿期间总是得到全然照顾和帮助,这段期间其实是要他成长,能力提升,为下一阶段独立面对生活打基础。结果,因为有这段保护期“白得”的经历而赖着不肯脱离保护期,最后,只好不断在现实中碰壁。因为妈妈与他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被赖上的对象往往是妈妈,俗话说:没有断乳的孩子不会长大,意思就是没有离开母亲的孩子不会长大。所以也把这个阶段比喻为“心理断乳期”。
如何让孩子顺利度过心理断乳期呢?这个问题同样出现在妈妈身上。妈妈度过了心理断乳期吗?
当这两个问题同时存在的时候,你说我们作为妈妈应该先解决哪个问题呢?
我想答案是先解决妈妈自己度过心理断乳期。理由有二:一是妈妈没有度过断乳期,他怎么知道如何心理断乳呢?他不知道如何心理断乳又如何协助孩子来度过心理断乳期呢?二是妈妈还在心里依赖期,他必然有个依赖对象,如果依赖对象是先生,孩子可能还能自然成长,如果依赖对象是孩子,那孩子就惨了,孩子与妈妈之间的量子纠缠就会非常惨烈。
这两个理由对照在我和儿子身上以及朋友和女儿身上,都是无比吻合。
朋友总认为他女儿状态不稳定,时好时坏,最关键的是她自己的状态也随着女儿的状态时好时坏。当女儿好时她觉得一切皆有希望,当女儿不好时她觉得无能为力,痛苦绝望,母女两人,量子纠缠,相爱相杀,不得解缚。所以我才建议她先给自己解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