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讲到,周武王通过“孟津观兵”狠狠地秀了一回肌肉,这次“盟津”让各诸侯王见识了西周强大的军事实力和武王的英明神武,均对天盟誓吊民伐罪,躬行天讨,齐心灭纣,福祸与共。而武王也顺理成章地成为诸侯盟主,可谓一举多得。
正如周武王所预料和期待的,此时商朝内部发生了严重内乱。比干因强谏纣王“剜心”而死;箕子因劝谏被囚;而微子作为纣王庶兄,因不满帝辛统治,审时度势,携商朝祭器投奔了周国。
这些内乱的发生无疑都是帝辛极端统治的结果,他的残暴行径打破了商代长期维系的血缘宗法制度,导致商王室核心成员离心离德,商朝内部矛盾激化。而微子投周更是意味着商王室的统治合法性开始瓦解,暴露出统治集团的结构性矛盾,成为周宣扬“天命转移”的重要依据。
同时,投奔的殷商贵族不仅带来军事机密,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商朝祭祀体系、官僚结构等核心情报。这些情报网络的建立,为周朝掌握商朝内情提供了关键支持,使周朝能在资源劣势下精准掌握商朝虚实,给予周可乘之机,最终以弱胜强。
至此,商纣王因长期征伐东夷导致朝歌空虚,且其暴政引发内部动荡,为周伐纣提供了绝佳时机。于是,武王决定出兵伐商,同时通知在盟津的与盟诸侯一起出兵。
公元前1046年1月26日,周武王亲率战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以及步兵数万人,正式发兵东征。
同年2月21日,周军再次抵达孟津,与诸侯联军汇合。据《史记》记载,参与会师的包括庸、卢、彭、濮、蜀等部族,联军总数达4.5万人,不少方国的国君亲自赶来,形成多部落联合作战的格局。
2月26日,联军抵达朝歌城外的牧野并开始布阵,在布阵的过程中突遇降雨。
据史载联军共有“六师”。军事史家结合古代战法推测其具体构成为:
第一梯队“装甲师”:以300乘战车和3000名虎贲精锐为核心,承担冲锋突破任务。虎贲是周军精锐部队,类似后世禁卫军,具备极强的单兵作战能力。
第二梯队方阵:剩余4万余人分为五个“师”,组成密集步兵方阵,作为主力后续推进。这种分层部署既保证了冲击力,又维持了整体阵型的稳定性。
在完成布阵后,联军冒雨东进,行军路线如下:从汜地渡黄河(一说从孟津渡河),随后北上至百泉。在百泉转向东行,直逼商都朝歌。这一路线选择避开了商军可能的伏击区域,同时利用黄河天险缩短补给线。
值得一提的是,周军之所以采取“兼程北上”的策略,或许是为了趁商军主力未完成集结时发动突袭。而冒雨行军和渡河行动,既体现了周武王的果决,也反映出联军对地形和气候的适应性。
那么,接下来等待纣王帝辛的将会是什么呢?
我们明天继续!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