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是一个精神科医生,他在临床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为其创立精神分析学派奠定了基础。实际上,精神分析的心理学理论根植于弗洛伊德的临床经验。
因此,传统的精神分析学派更多地关注病态、潜意识的冲突、童年创伤,以及人性中负面的元素。尽管新精神分析转而关注儿童早期的发展以及理想自我的积极实现,然而,弗洛伊德奠定的基调影响依然深远。
当然,我们不能认为这位早已作古的大师有失偏颇,毕竟,正是因为我们被生活中的苦难和内心的冲突所困扰,所以我们才需要心理学。
冲突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客观世界与我们的期待往往“事与愿违”。所谓情绪,就是我们关于内心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一种主观体验。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容易,所以那些刻画苦难的文学很容易引起共鸣,并被人们认为是深刻的。
《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梁祝》《窦娥冤》......将美好的东西摧毁掉然后给观众看,给读者看,给受过伤的心灵去体验。这种悲壮的、凄切的美,正是契合了弗洛伊德所说的“死本能”。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能中同时包含了生本能和死本能,这看似矛盾,却辩证统一。
生本能给了我们生存与发展的动力,比如饿了会想吃,困了会想睡,遇到危险会逃避,孤独的时候想要加入团体,我们爱自己,爱家人,爱朋友,想着实现理想和自我价值,这都是因为生本能的驱动。
但是,我们也很难将死本能从人的本性中抹杀掉。焦虑的人可能会暴躁得像一只刺猬,抑郁的人可能会作贱自己,做错事的时候我们会自我谴责,受到创伤的人会将伤口一次次挠开去给人看,像祥林嫂一项反复诉说痛苦,受虐者甚至会反复体验痛苦......
一方面,死本能有向外的力量,比如攻击、竞争、吵架、冷暴力;另一方面,死本能也有向内的力量,比如自我贬低、自我惩罚、内疚、愧疚,抑郁,自暴自弃,甚至自残、自杀。
悲剧作品以艺术的形式演绎着生活中的苦难,演绎着生本能和死本能交织带来的丰富与深刻。那么,喜剧呢?喜剧其实和悲剧有着同根同源的内核。
尼采认为,喜剧和悲剧都是对人生现实的反应,喜剧通过诙谐幽默和嬉笑怒骂来演绎人生的苦难和痛苦;而悲剧则是通过呈现悲苦来探讨人生的复杂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喜剧的内核不也是悲剧吗?
所以,其实,我挺喜欢脱口秀节目的,尤其喜欢那些草根出生的脱口秀演员。
他们通过犀利的反讽的喜剧性语言,以卑微到夸张的姿态,用独特的表现方式,演绎着现实生活的种种难以直接言说的暗面,比如阶级的差距、社会的不公、命运的残酷、小人物的悲喜、人际的尴尬、“牛马”的眼泪、“螺丝钉”的心声......
那些笑料之所以让我们捧腹,不正是因为它们戳中了我们内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