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托管小班的男孩儿,7岁,老师说,他妈妈叫他“情绪宝宝”。
为什么这么叫呢?因为他妈妈形容,这个孩子一看到爸爸就情绪失控,吐口水、殴打,骂爸爸“乞丐”。
有次爸爸下班回家,刚进门就被他无缘无故地打,爸爸无奈之下只能用武力控制。
想不到这么做,小孩子变本加厉,对着爸爸不是打就是咬,仿佛眼前的爸爸是仇人,恨不得把他赶出家门。
那一刻在爸爸心里,这个身高还不到10岁的儿子,实在可怕。
如果没有其他家人在身边,他根本不敢随便亲近儿子,也不理解为什么儿子这么“恨”自己。
全家人的态度也是,放任孩子不停吵闹,不断向爸爸发起攻击,以为用口头语言提醒一下就是教育。
结果,既不治标,也不治本,问题始终摆在那里,愈演愈烈。
他的问题行为很明显和家里人的做法直接相关:
朝爸爸吐口水,不停殴打爸爸甚至抓爸爸满脸伤痕时,没有一个人明确告诉他“打爸爸是错的”,更不用说惩罚。
知道他“又”打伤爸爸,妈妈也只是轻描淡写问了几句就开始逗他玩。
就算爸爸受不了,出手制止打他,结果还是以爸爸一句“我不理你”主动退让,自然是以孩子完胜告终。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心智不成熟,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很多负面情绪往往源自他的心理诉求没被满足,只好通过激烈的行为表达愤怒和无助。
我们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演绎一下,在他的视角里:
“爸爸老想控制我,管我,我讨厌他,只要我打他、咬他,他就怕我,那我就这么做!”
其实,愤怒,是孩子自我诉求的强烈表达。孩子愤怒时,气势汹汹的表面下藏着混乱、不满,甚至恐惧。对他而言,发脾气是表达内心的诉求,他只是希望别人能看到他,帮帮他,告诉他怎么做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