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夏雨敲窗,夜难入寐。随手翻《论语》,重温《学而》。
读书为何?为何读书?何为读书?开始以为是为了写一篇好文章,后来觉得是为了求学问,现在才明白原来只是为了学会如何做事做人。书读得好,文章写得漂亮,只是文学好,算不上有学问。正所谓世事洞察皆学问,人情练达亦文章,做事做人绝对的好才是真有学问。由此可知,学问非源自文字,也非源自知识,而是源自我们经历的人与事所带来的人生经验。社会就是一个大课堂,生活就是包罗万象的课本,随时随地都在教育我们。子曰:观过而知仁。在生活中看见别人犯错,自己也要反省,告诫自己不要犯同样的错误,这就是学问。学而时习之,是要我们随时随地思考,见习,体验,反省,刚开始有点难,但慢慢进步,自然就会会心一笑,也就“不亦说乎”了。
夫子是寂寞的,张载也是寂寞的,抱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大理想,去传授学问,去教化万民而奔波一生,恐怕到死那刻也没人理解。但夫子说只要有学问,何愁无知音。于是便有了这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此朋即知音,此远非空间距离之远,而是时间跨度之大。夫子的学问,五百年后的知音董仲舒发扬光大。而当时夫子之不亦乐乎,想必也是为后世的董仲舒而乐乎吧!做学问就要耐得住寂寞,即使一辈子无人理解,也不要怨天尤人。故夫子又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三句,意为:做学问之修养,自始至终都要自得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