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绿花小果儿甜(61)
焦小桥
魏文帝曹丕对山西运城的安邑大枣情有独钟,他在诏书中盛赞道:“凡枣,味莫若安邑御枣也!”梁简文帝也有诗句流传:“已闻安邑美,永茂玉门垂。”,进一步印证了山西枣的卓越品质。
三国时期的嵇康在《养生论》中指出,“齿居晋而黄,谓枣故也”,将山西人牙齿发黄归因于多食枣。北宋诗人梅尧臣也曾在诗中提到:“食枣齿宜黄,晋俗诚自淳。”。清人褚人获在《坚瓠续集》中进一步分析道:“土人喜枣,贵贱老少常将枣置于怀袖间,随意取食,因此牙齿多黄。……甘甜之味伤脾,故齿黄。”
枣的读音与“早”相近,因此在古代的婚礼仪式上,人们会在婚床上撒上一把红枣和一把栗子,寓意着“早立子”,希望新婚夫妇能早日孕育子女。
后秦时期的赵整曾以诗表达枣树的美好:“北园有一树,布叶垂重阴。外虽多棘刺,内实有赤心。”这进一步印证了枣子在人们心中的美好寓意。
汉代,大枣已经成为备受人们喜爱的食用佳品,新郑民间发现的西汉铜镜上就刻有“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的诗句。
明朝嘉靖年间,内阁首辅高拱从故乡新郑返朝,把老家人制作的“枣山”带回面圣,嘉靖皇帝品尝后,顿觉甜味似蜜,称赞“新郑红枣可谓天下第一枣”。
“安期公”是传说中的琅琊郡隐士,在海边以卖药为生,后来得道成仙,被称为“千岁翁”,他以枣为食,从侧面印证了那时人们已经认识到枣的药用价值和滋补功效。
在周代以前,枣被视为珍果、圣果,只有王孙贵族才得以享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其栽培已遍及豫、陕、晋、冀、鲁等地,流入寻常百姓家。
红枣因其可食率高,用途广泛,食药同源,一直有“铁杆庄稼”、“木本粮食”之称,和米、面同等重要,在饥荒年代屡屡发挥救世济民的功效。
山西的吕梁地区柳林县1924年2月至8月,整整半年没有下雨,农作物收获时颗粒全无,但大旱之年红枣却获得了丰收,农民用红枣度过了灾年。
灾年饥荒里,它是济世的救命粮;婚嫁喜庆时,它是祝福的吉祥物。
春节的时候,全家人围坐守岁,桌上的吃食里总少不了红枣,寓意“春来早”;结婚的时候,摆上红枣、花生、桂圆、莲子,象征的是“早生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