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终章):女终结者

虽然老衲我连载更新的速度有点慢吞吞的,那恐怖的“日更”更是不敢尝试,但是,还是挡不住这部作品即将进入尾声,不由得略感惆怅略感失落,不过也得想开点,就像历史的发展进程一样,不管你留恋还是厌恶,它始终滚滚向前。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历史网文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大家都习惯性地划出了几道参考时间线,比如:1840,1894,1912,1927......

一般情况下,写古代史的轻易不会跨越1840这条线,再扩张一下也顶多坚持到1912,基本不会越界。


先阐明一下本章的时间线,1840肯定要超了,不超没法写,但是别担心,不会到1912,因为本章的女一号只活到了1908。


估计大家也猜出来是谁了,

隆重请出——叶赫那拉·杏贞,

更熟知的称呼是——慈禧太后!!!


那么,写这个最后一章难不难呢?

如果想糊弄的话,一点也不难,因为素材实在是太多了,正的野的,甚至整点民间花边传闻,都够好几篇儿的。


如果考虑到老衲我坚决蔑视炒冷饭和复读机的一贯“笔风”,这一章应该算是最难的!别说凉汤了,连渣都是嚼过的,就算想剑走偏锋,留给老衲“下刀”的缝隙都不多呀!


有那么严重吗?

各位随着内容的展开就能体会到老衲的难处了。


老套路,说女性人物特别是后宫人物,如果觉得实在没啥整的,那就抬出“一笑百媚生,六宫无颜色”这个万金油老梗,靠“颜值”扛起所有!


听起来是个好主意哈!

但是老衲郑重地告知各位,换做别人这招可能能忽悠一阵子......


这位慈禧太后不行!!!


这个照相机和摄影技术具体啥时候传入清朝,貌似不太好考证,也不用费那个劲,反正知道一点就行了,慈禧太后主政时期,摄影技术就已经在清朝开始传播了。

换句话说,咱们的老佛爷是有照片的人。


真理,在镜头的焦距之内!!!


就算老衲准备一箩筐的“猛词儿”,什么倾国倾城、风华绝代之类的,在这位风云太后的“玉照”面前,马上就让你领会什么叫词穷,什么叫苍白无力。

好像一味地闪躲也不是办法,咋滴也得有个说法吧。

那就简单说一下这照片的独特用处吧!

走夜路时揣一张,估计能辟邪!

房间里面摆一张,估计能避孕!


更为难得的是,留下照片的后宫女子不止老佛爷一个人,还有光绪帝的众多嫔妃和一些宫女,如果非得发表点观后感的话,老衲只能对光绪皇帝深表同情,原以为他只是政治抱负无法实施,现在看来,这私生活方面......

也是一言难尽呀!


有点说多了,不能只盯着脸蛋那一块叽叽歪歪说个没完,这个女人能霸座大清帝国整个后半场,那实力那手腕肯定不是几张照片就能概括的,肯定有猛料可挖。只不过晚晴时期的那几次政变,还有那些个皇族之间、官场之间的斗争桥段,基本都快被“翻”烂了,如何另辟蹊径地展开本章内容,真正到了考验老衲见缝下刀“独门内功”的时候了。


第一刀,革“顾命”的命。

咸丰皇帝在热河行宫怎么嗝屁的本文不做深入探讨,反正马上将有一位年仅6岁的小屁孩爱新觉罗·载淳荣登大位,大清帝国正式进入同治时代。

这场景熟悉不?

上一章那位康熙帝上位好像也是这桥段,这还不够呢,连“顾命大臣”的剧情都想原味儿“翻拍”,而且这回还升级了,顺治给康熙留了四个就已经折腾个半死了,这下可好,咸丰帝直接留下八个顾命大臣,还整出个两宫太后“垂帘听政”,这“花样”越整越多了哈!


用后来人的视角来看,这个顾命大臣制度根本就玩不通,起码不适合清朝的国情,康熙有能力扳回局面并不代表同治也有这个能力,而且从同治帝最后死于花柳病的传闻来看,这位载淳貌似不是什么好鸟,论能力根本没法和康熙去比,要不是慈禧太后和奕䜣联手干掉了“八大臣”,可能同治帝根本没有机会死于花柳病,大概率会先死在那几个老家伙手里。


不到三十岁的一个女子,能联手亲王主动出击,干掉如日中天的八个权臣,就凭这一点,慈禧就比那位“躺赢”的孝庄强上不知多少倍。用老衲律师的口吻来说,不管你怎么天花乱坠巧言令色,在事实和证据面前,都是苍白无力的。

事实就摆在那里,四个顾命大臣特别是鳌拜,差点要了康熙的小命,最后还靠康熙冒险一搏,才反转了局面,这时的孝庄在忙什么不知道,反正冲鳌拜下手的时候没看见她。

到了同治朝,好家伙,一下子整了八个,居然翻倍了,别说敢不敢下手,就是稍微下手晚了点,都有可能万劫不复。有意思的是,这回碰到的是慈禧太后,这大姐和那个躺红的孝庄可不是一个级别的,这回是真的狠茬儿!


试想一下,如果不是慈禧迅速出手,大清帝国可能完全是另一个剧本。当然,历史没有如果,大的话题咱们也不扯太多,仅从本书的主旨,对比一下分处前后两个半场的孝庄和慈禧,两个太后孰高孰低,想必大家都有自己的判断了吧!


第二刀,借尸还魂绝对不行滴


这怎么还整出“鬼片”的氛围了呢,别误会,只是借用了一下而已,真正要掰扯的是光绪时期的另一个惊天大事。

戊戌之年,风云变幻,甲午新败,举国震惊,宵小东夷,外辱天朝,闭门自问,缘起立宪,东夷可为,大清何如。


说人话就是从来没放在眼里的小日本,在甲午年间竟然把咱们打败了,西洋列强欺负我们也就罢了,什么时候轮到日出东方了,必须看看怎么回事?

研究了半天,噢,原来人家“立宪”了,这玩意英国用过,嫌远没搭理他,这下小日子也用了,腰不酸了腿不疼了,走路也有劲了,看来效果不错。


中国是不乏“有识之士”的,特别是考公务员没考上正闲着没事的某些位(那时叫公车举子),顿时就有了想法了。


戊戌变法的起因叨咕完了,至于结果更简单粗暴,被慈禧太后直接叫停,还杀了六个,来了个惨烈收场!


各位也不用撸起袖子准备狂喷,因为老衲不会凑那个热闹,一顿分析这个“戊戌变法”孰是孰非成败得失,这话题圈内圈外都快炒糊了,我就不添乱了。咱们本章探讨一下操盘这个惊天大手笔的几个关键人物,看看都什么成色。


第一个不能不说的就是康有为。

想要评价这个人,引用一句名著里的经典台词就足够


——治世之弄臣,乱世之狗熊!


听着很耳熟是不,对,这是《三国演义》评价曹操的,老衲稍加改动用在这儿是因为我认为康有为有曹操之心,没有曹操之能。

他集中了中国穷酸文人的很多槽点,屡试不第,还执着地“公考”。散布激进言论(他们叫讲学)。阴险狡诈、心胸狭窄,排挤持不同政见者,结党弄权空谈阔论。

可以说老康根本不是抱着救国救民的信仰参与变法运动的,从头到尾就是一个政治投机,假如变法成功,估计得整出另一个版本的“胁光绪以令八旗”。


幸运的是,康有为根本没有曹操那两下子,论武,不如实力派袁世凯和荣禄,论文,连他的学生梁启超都不如,风声不对跑得比兔子还快,这也难怪,他压根儿就没有什么信仰,不能要求太高。


有的看官会说,我也看不上这个老康,但是“戊戌六君子”都是国之栋梁啊!被慈禧全部咔嚓太可惜了。


栋不栋梁老衲不好定论,热血爱国青年还是够格的,但是太过激进,他们在军机处草拟的那些奏折和公文,处处冲着慈禧,字字露着杀机......

咱们将心比心,假如你是慈禧太后,一帮人在那密谋算计你,可能还能忍住,如果都指名道姓把话挑明了,大清帝国最碍事最该死的,就是你这老不死的......试问,你会作何感想?


这还不够劲儿,不知是谁的主谋,这些位热血青年上奏光绪的奏折中,居然提出“新疆卖给沙俄,西藏卖给英国,借以筹措军费”的论断!


我靠!!!

都不用慈禧大发雷霆,就冲着这个奏折,我这个一介匹夫都想剁了他们.......


其实,这里面还有一个隐藏的BUG各位可能没有注意,老衲可能是因为“穿透”玩多了,敏感度会稍强一些。大家细品一下,六君子,再加上康、梁二位,有啥赶脚没有?


又是八个!!!


当年慈禧能稳固地位,就是靠杀了顾命八大臣拼来的,估计她本人也落下阴影了,这回戊戌年又蹦出八个,你说她会作何感想?

肯定第一感觉就是当年那八大臣“借尸还魂”了,这怎么能行,以为老娘好欺负吗,来人呐,菜市口全给我咔嚓了......


这个话题有点沉重哈,也太过血腥,咱们来点解压的吧,这个戊戌变法虽然被紧急叫停,也不是没有一点积极成果,有的还影响至今呢,

列举几个经光绪帝御笔亲批的办学成果吧:

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

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

南洋公学(今西安交通大学)

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

陕西大学堂(今西北大学)


第三刀,大清“老头乐儿”。


这是什么东东,听着像痒痒挠似的,再说本章正在唠慈禧太后的那点事儿呢,咋还整出老头了呢?


如果往大了说,大清得以立国的八旗军,在太平天国面前就露了原形了,基本可以当做不存在,在曾格林沁被捻军给干掉的那一刻,满蒙联军的体制基本也宣告结束,在支撑满洲贵族的军事力量全部崩盘的状况下,大清朝廷被团灭有可能就是分分钟的事。


更为致命的是,咸丰和同治两位皇帝还都在青壮年就匆匆驾鹤西去,整了两个鼻涕孩儿在那撑场面,就这种局面,这个清朝不被那啥好像都没有天理!


可结果是,大清王朝居然挺了过来,在这段特殊时期,不管皇帝换不换,是不是满脸大鼻涕,后面坐镇的太后却始终是那一个,她就是慈禧太后。

从这个角度看,这女人着实不容易,如果深究其成功秘诀,就是她很好滴处理了与汉族地主阶级和文官集团的关系,能让他们和满洲皇族之间同荣辱、共进退,在这个已经四处漏风的破房子里面报团取暖。


有点太官话哈,和老衲一贯接地气笔风不太搭,咱们用胡同大妈“八卦”的口吻来说,就是

——一个老太太和一帮老头儿的故事!


老太太是谁就不用废话了,关键是这帮老头,个个都是晚晴风云人物,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不信的话一看名单就明白了: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荣禄,袁世凯.....


这帮小老头,说威震一方好像都有点轻,随便挑出一位都能影响整个朝局,甚至都可能颠覆大清政权,要想对付和掌控这帮活宝,就算把康熙从棺材里扶起来,好像都挺吃力,更别说同治和光绪那两个毛头孩子了。


让人惊奇的是,这个艰巨的任务竟然让慈禧太后圆满完成,不但没出什么大乱子,还能根据各自的长处,做到人尽其才,都在那热火朝天地争做大清的“裱糊匠”,这等识人用人驾驭权臣的功力,想不服都不行呀!


估计有的看官会说,你这妖僧也不完全对,袁世凯慈禧就没镇住,最后逼迫大清退位的就是这袁大头,老佛爷棋差一着呀!


这个问题嘛,得从两方面来看,身后之事谁也保不了,总不能要嗝屁的时候,把干事儿的全杀了吧。先不说袁世凯是否天生就有反骨,就看慈禧还活着的时候,他的那个怂样,哪像个手握兵权的北洋大臣,可以这么说,袁世凯这一生基本没怕过谁,甚至包括光绪帝也在内,唯一打骨子里恐惧的,还真就是这位慈禧太后。


要论根本原因,还是相互制约的力量不够,政治是什么,政治就是一种微妙的平衡,任何一方的力量发展到绝对强大,必然要出大事。爱新觉罗皇族和满洲子弟,到了清朝末期基本都成了扶不上墙的烂泥,这也就算了,还整了一个干事从来不计后果的摄政王载沣,把朝堂之内还有影响力的汉臣基本一锅烩了,换上了一帮只会遛鸟玩鼻烟壶的皇亲国戚,说实话,不出事才怪呢!


其实从慈禧开始执政的时期,满清已经是一副标准的空架子了,甚至可以称之为“汉清”,大权基本都在汉人手里,好在慈禧和这帮汉臣的代表人物,也就是上文那几个老头关系还处的不错,恩威并施欲擒故纵反正一大堆套路,基本能轻松拿捏,这几个老头子也都对慈禧的能力相当认可,双方处于一种微妙的平衡状态,局面尚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可以不夸张地说,大清帝国能多维持几十年的寿命,有一部分还多亏了这位西太后所赐。


现在各位应该明白老衲我为什么用一个老太太和一帮老头的关系来比喻这段“回光返照”的时期了吧,话歪理不歪,只要你们思想不八卦,这世间哪有那么多八卦的事呀!


写到这里估计有些看官会略感不适,你这妖僧写的还是那位挪用北洋水师军费,一顿饭一万多两银子,生活奢侈无度的那位大清西太后吗?怎么越看越不对味儿呀?


首先得声明,老衲我肯定不是历史网文届的“平反派”那一拨的,也从来没有提及所谓的勤俭节约美德问题,甚至也没有私自下定论说谁对谁错,清末的这位太后,咖位太大,话题也太重,若要论个是非对错,岂能是我这圈外小人物敢涉及的领域。


老衲只是从平民视角,从一个历史爱好者的切身感受出发,来分析一下这位能掌控朝局几十年的老女人,到底有何过人之处,甚至都采用了胡同口坊间八卦的口吻,扯起老头、老太太的话题,按照俺们东北话,这是标准的“嚼老婆舌”。


这么做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绕开那些学术论文还有那些戏说魔改的神桥段,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和大家愉快交流,其实这也是这部作品贯穿始终的写作风格,在马上就要收尾的时候,没理由强行改变风格吧!


从本章的标题来看,慈禧太后勉力经营几十年的艰苦局面,随着她的驾鹤西去,基本土崩瓦解,大清帝国正式进入“倒计时”,表面看还真配得上“女终结者”这个称号哈!


但是有个历史常识必须普及一下,大清帝国的终结者确实是个女的,但并不是慈禧,而是隆裕太后,因为“退位诏书”是隆裕太后发的。当然,这个隆裕太后除了替溥仪签发了这份诏书以外,其他的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至于让老衲把她单独列为一章,那就更不可能了。


那么为什么给慈禧太后用上了“女终结者”这个名头呢?


理由很简单,不论什么作品,有始必然有终,这位慈禧太后,正是本书要呈现给大家的最后一位女性历史人物,换句话说,她应该是这部历史随笔作品的“终结者”。



凄雨冷风中,多少繁华如梦,曾经万紫千红

随风吹落

蓦然回首中,欢爱宛如烟云,似水年华流走

不留影踪

(摘自谭咏麟单曲——水中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29,117评论 6 53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8,860评论 3 423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77,128评论 0 38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63,291评论 1 315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72,025评论 6 41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5,421评论 1 324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43,477评论 3 444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2,642评论 0 28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9,177评论 1 335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40,970评论 3 35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43,157评论 1 37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8,717评论 5 36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4,410评论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4,821评论 0 2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053评论 1 28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51,896评论 3 39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8,157评论 2 37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不知各位感觉到没有,不知不觉地这时间线就来到了大清王朝,而且这个“过渡”章节着实有点突兀,居然整出了一部武侠小说,...
    律野闲踪阅读 79评论 0 2
  • 悟政商之道,品人生得失 1. 《曾国藩》 本书的作者是唐浩明,1946年出生于衡阳,现为湖南省作家协会主席。 曾国...
    whybask阅读 3,089评论 0 5
  • 只要一提起清王朝的慈禧皇太后,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对她都没有什么好感,很多人都把近代中国的耻辱都算在她一个人身上。 近...
    婉㚥阅读 951评论 1 3
  • 自从林则徐本着维护国家主权的正当理由虎门销烟,却被英国以此为由发动鸦片战争,反而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中国当...
    兰海粟阅读 362评论 0 5
  • 慈禧太后,1835~1908,宦官世家,清朝八旗中镶蓝旗子女,一位以太后身份掌握清朝大权将近60余年的老佛爷...
    River本大魁阅读 708评论 3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