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容量课堂,让“教学”回归“课堂”
通过最近2个月的教育教学、课后反思、检测活动,自己为了迁就学生,放慢课堂节奏,减少课堂容量,搞平均主义,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结果是课堂容量小,教学效率低,不仅浪费学生的时间,也浪费老师的时间。课堂是老师学科教学的主阵地,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加快课堂节奏,提高课堂容量,让学生学会学透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
打造“快节奏,大容量,高效率”的课堂,在课堂教学中不做无用功,根据课标要求,一节课能完成的教学任务绝不占用两节课,要尽可能在课堂中完成新知的学习,练习巩固,夯实基础,保障实效。简而言之,所谓大容量,就是课堂学生不仅仅学得内容多,而且学得效果好。
昔日的高考名校,今日的课改名校,被外界称为“山东省领跑高中”的昌乐二中“271”模式,即课堂45分钟按照2:7:1的比例,划分为“10+30+5”,要求教师的讲课时间不大于20%,学生自主学习占到70%,剩余的10%用于每堂课的成果测评。271还体现在学生的组成划分上:即20%是优秀生,70%是中等生,10%是后进生。271体现在学习内容上:即20%的知识是不用讲学生就能自学会的,70%是通过讨论才能学会的,10%是通过同学之间在课堂上展示,互相回答问题,加上老师的强调、点拨,并通过反复训练才能会的。 每一间教室里都有三个“小组”,一个是行政组,一个是科研组,一个是学习小组,称为学习动车组。此模式强调“两案并举”,两案即导学案和训练案。导学案要实施“分层要求”——分层学习、分层目标、分层达标、分层训练。在昌乐二中有一句赵校长的名言:高考就是考人品,高考只是教育的副产品。他们依靠课改找到了升学的秘诀。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学亦是如此。只有做好课前充分的准备,才能保障课堂高效开展,教师对各个环节才能灵活驾驭,游刃有余。教师要吃透教材,掌握教学的主要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尤其要把握好课堂学生的提升点。教师及时总结规律方法,分享做题窍门,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精心设计好上课流程,做明白老师。课前必须设计好上课的每个环节,整堂课分为几部分,每个环节用多长时间,心中有数。每个环节教师要求必须具体明确,干脆利落,不能含含糊糊。教师要求能在多媒体、黑板上呈现的尽量呈现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多个感官的作用。很多时候,课堂之所以节奏慢,主要原因就是教师要求不具体,学生一头雾水,白白浪费时间。课堂上要“放下耙子就是扫把”,绝对不能仅凭经验,利用网上直接下载的课件,没有目的,没有重点,从头放到哪算哪,脚踩西瓜皮,溜到哪里算哪里。要充分把握学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备课的时,必须时刻心里装着学生,精准把握学情。哪些知识点是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的,需要老师及时进行检测,重点关注班内学困生即可,就不需要老师再浪费时间,影响课堂进度了。哪些知识点是课堂需要重点强调的,教师要集中力量进行突破。那些知识点是需要小组合作完成的,教师及时组织小组合作探究。哪些知识需要重点检查的,教师及时安排小老师、小对子进行检查,做好老师。只有教师精准把握学情,老师在课堂上才会有的放矢,重点突出,课堂才会高效,课堂容量才会提高。课堂四十分钟,转眼即逝,老师只有精心做好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才会在课堂中重点突出,环节紧凑,实现课堂大容量,高效率。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只有点燃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培养他主动学习,主动汲取知识的热情,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想要点燃这把火,需要一种力量,而这种力量,就是内在驱动力,学生内驱力的唤醒需要评价激励。在上课前,及时给学生讲清评价方法,每节课的评价方式要不断创新,尽量多元化,让学生有新鲜感。例如“小组擂台”加分;“硕果累累”画苹果;“繁星点点”画星星;“红旗飘飘”画红旗;“枝繁叶茂”画叶子等,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说,尽情地读,自由地思考,快乐地写作。让学生下课后看到自己小组的排序,感受小组团结的力量,体会自己在小组的价值作用,激励学生的团队意识。通过评价,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问题展示,学生你方唱罢我登台,人人争先恐后,你争我抢,这样的课堂比起死气沉沉,学生不配合,不积极的课堂,节奏也就明显快了。老师往往怕麻烦,但是举手之劳,有评价和没有评价课堂的学习氛围截然不同,教学效果自然相差甚远。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学习就是学习惯”。良好习惯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要时刻关注学生良好的坐姿,书写的规范,发言的标准,展示的自信等。特别是小学生,时刻关注课堂细节,发现不到位的现象,及时纠正。
朱熹在《朱子语类》中曾说:“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意思是说,面对道理和结论,倘若不思考,不行动,不实践,那是徒劳无益的。只有从实践中不断尝试,得出的真知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课堂教学本不难,只要我们有改变自己的勇气和魄力,不断尝试,每天进步一点点,一个学期下来就会前进一大截。“早成者未必达,晚达者未必不达。不可以年少而自恃,不可以年老而自弃”。世界上最好的保养品,是你的自律和不将就。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关键是自己想不想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