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友“迷失的雪”把小文改成了适合女儿演讲的内容:钱大人治水的故事
北宋的时候,浦江县的梅溪可厉害了!它像一条暴躁的黄龙,每次发大水都会冲垮堤坝,淹没农田。老百姓年年提心吊胆,尤其是住在梅溪上游的乡亲们,常常眼看着辛苦种的庄稼被洪水泡烂,连饭都吃不上。
有一年春天,春汛又冲垮了三里堤。一位叫憨石头的老爷爷跪在泥水里哭,他的裤腿滴着浑水,手指使劲抠着泥土,好像能抠出粮食似的。这时候,有个姓钱的大人路过,赶紧去扶老爷爷。老爷爷抹着眼泪说:“钱大人,您得想想办法呀!”钱大人望着被冲毁的堤坝,重重地点了点头。
钱大人可不简单!他带着大家拿着“算筹”(就像古代的测量工具),沿着梅溪走来走去,仔细观察水的流向。他想出了一个厉害的办法,叫“蜂巢堰闸法”,就像给梅溪织了一张大网,把洪水分成小块小块治服。他说,要在梅溪的支流、小溪和有山泉的地方,修建好多堰坝和陂塘,这样洪水来的时候能蓄水,干旱的时候能放水浇田。
可是问题来了,那时候大家手里的工具都是木头、石头做的,挖不动坚硬的土怎么办?钱大人一拍脑袋,决定去附近找铁矿石,带着工匠们烧火炼铁!他们烧啊炼啊,脸被火烤得通红,手上磨出了泡,终于造出了铁锄头、铁铲子。这些“神器”可厉害了,能劈开石头、挖开硬土。
开工那天可热闹啦!椒湖塘、西湖塘边站满了人,上百个役夫一起喊着夯歌:“嘿哟——钱遹公哟,出主意哟,镇龙王!”那声音大得把山雀、水鸟都吓得扑棱棱飞起来,它们在天上盘旋,好像在说:“地上的人在干什么呀?”
经过好多天的辛苦劳动,一个个陂塘终于建好了!乡亲们高兴得像过年一样,村塾先生还告诉孩子们:“这些陂塘就像钱大人用算筹画出来的,是给咱们梅溪两岸新开的‘通化山河’呀!”
从那以后,梅溪再也不轻易发脾气了。夏天发洪水时,陂塘像大肚汉一样把水喝饱;冬天没水时,又像魔术师一样把水放出来浇田。老百姓终于能安心种地,过上好日子啦!钱大人的故事,也像梅溪的水一样,一直流传在浦江县的山山水水里。
西湖塘古今故事一、我是钱遹·铸铁开山河 自北宋元丰元年,也就是公元1078年开始,我踏勘浦江县通化乡梅溪上游大地。梅溪曾在此九曲回环,潮信暴烈,田庐常没于浊浪,百姓苦不堪言。也有一说是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