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文人对读书都情有独钟。读书最大的好处在于让求知的人从中获知,让无知的人变得聪慧。这种思想在清代萧抡谓的《读书有所见作》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人...
董遇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儒学宗师。曾经有人问董遇:“你平时要从事生产劳动,是怎样读书成才的?”董遇回答:“我都是充分利用‘三余’的时间读书。” 何谓...
一提起劝学的话题,不禁想起了历史上有名的三首《劝学诗》来。 第一首是唐代颜真卿所作。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
“三上”即马上、枕上、厕所上。这里有个小典故。欧阳修身居要职,公务繁忙,但仍能勤于写作,佳篇不断。所以就有人问他,哪来的三头六臂,竟能在百忙之中...
为了鼓励百姓向学读书考取功名,宋真宗赵恒专门写了一首《励志篇》: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
6月17日,百岁翻译泰斗许渊冲先生逝世。许渊冲先生从翻译林徽因的《别丢掉》开始,从事文学翻译长达60余年,出版译著150余本,摘得翻译界最高奖“...
这几天查阅资料翻到唐代杜荀鹤的《闲居书事》,说是一首励志的诗,警示少年人要从小立志,在青年和中年时开始辛苦作为,只要不浪费光阴,年华虚度,即便活...
包公是中国历史上宋代最著名的清官,在肇庆(当时为端州)为官,做官清正廉明,有“民本”思想,关心民间疾苦,断案公正,为当地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受到百...
传说包公在端州离任后,在乘船回京之时,突遇狂风骤起,无法前行。包公查问属下,发现属下私下收受当地百姓敬送的端砚一方,违背了包公“不取一物而归”的...
文集作者